這一章很精彩, 現在知道為什麼一些壞鬼讀書人致力描黑朱元璋了!
文武百官要擦他鞋他不伸腿,要托他大腳他又不令情,軍隊弄支旗寫道:天下太平,皇帝萬歲,朱元璋看見就 說:誇張!還是改作:「天佑邦家,海宇康寧」比較好; 要給他進貢一些珍貴的瑞麥,他又說: 人民吃得飽才是國家之瑞; 硬要把他和一些天降的瑞象扯上關係,他又 說上天又怎會拿一件東西來給我顕示吉祥的,我有甚麽做得不對上天給我示凶象就好有機會了;又有一次降甘露,有個馬屁王叫魏觀手舞足蹈地說:王上敬養耆老, 就如甘露降,松柏受惠。今天甘露降於松柏是陛下尊䝨敬老所致啊,我們應該在宗廟和史館都留個告示記錄啊!"身邊都是這些馬屁王,朱元璋都好累,就說:你又 怎知吉祥之徵不就是大災之兆呀?
雖然出身寒微,這個皇帝實在不易討好!所以,以后的史官讚康,雍,乾, 都不讚朱洪武,無限放大朱元璋的缺點,其實一個開國皇帝帶 過十萬大軍南徵北戰,最後推翻蒙古人,統一天下,當然不可能是史官所描的那麼糟糕,所以,我們讀歷史要從歷史原材料去瞭解一個歷史人物。
[明太祖寶訓] 這本書 很有趣!從朱元璋的言談看出朱元璋實在不是史官所描的那麼糟,乞丐又怎樣?僧人又怎樣?「死剩種」又怎樣?朱元璋從求生過程磨練出來 的人生體會和哲理,一點都不比孔孟為差。那些描黑朱元璋的人,真是要好好反省!而從來讀歷史都是抱着迷迷糊糊的態度的,更加應該從不同角度去重新認識朱元璋。
這本書會不會是杜撰的呢?可能不會,因為大部份都是朱元璋在講,而周圍的官臣沒有怎樣辯駁,不是對話錄,而是朱元璋語錄。
甲辰正月丙寅朔,群臣以上功業日隆,展表勸進。
太祖曰:
“戎馬未息,瘡痍未蘇,天命難必,人心未定。若遽稱尊號,誠所未遑。
昔武王克商,戢干戈,橐弓矢,歸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野,大告武成,
然後與民更始,曷嘗遽自稱尊?
今日之議且止,天下大定,行之未晚。”
君臣固請不已,乃即吳王位。 |
吳元年七月甲申,相國李善長勸太祖即帝位,太祖未之許。善長等力請曰:
“殿下起濠梁,不階尺土,遂成大業。
四方群雄剷削殆盡,遠近之人莫不歸心,誠見天命所在。
願早正位號,以慰臣民之望。”
太祖曰:
“我思功未覆於天下,德未孚於人心,一統之勢未成,四萬之塗尚梗。若稱大號,未愜輿情。
自古帝王之有天下,知天命之已歸,察人心之無外,猶且謙讓未遑,以俟有德。
常嘆陳友諒初得一隅,妄自稱尊,志驕氣傲,卒致亡滅,貽譏於後,吾豈得更自蹈之!
若天命在我,固自有時,無庸汲汲也。” |
十二月丙寅,宣國公李善長預進儀衛,太祖見仗內旗有“天下太平,皇帝萬歲”字,顧謂善長曰:
“此誇大詞也。古者大旗之製,各有其屬,若日月、蛟龍、熊虎、鳥隼、龜蛇之類,所以昭儀物,辨等威。若'太平'、'萬歲'之名,此直誇耳,莫若以'天佑邦家,海宇康寧'易之,庶幾順理。”
既而復諭之曰:“此亦近誇,宜並去之。” |
洪武四年二月癸巳,淮安、寧國、揚州、台州府並澤州各獻瑞麥共二十本,群臣皆賀。
太祖曰:“朕為民主,惟思修德致和,以契天地之心,使三光平,寒暑時,五穀熟,人民育,為國家之瑞。蓋國家之瑞,不以物為瑞也。
昔堯舜之世,不見祥瑞,曾何損於聖德?
漢武帝獲一角獸,產九莖芝,當時皆以為瑞,乃不能謙抑自損,撫輯民庶,以安區宇,好功生事,卒使國內空虛,民力困竭,後雖追悔,已無及矣。
其後神爵、甘露之侈,致山崩地震,而漢德於是乎衰。
由是觀之,嘉祥無徵而災異有驗,可不戒哉!” |
十月甲戌,甘露降於鍾山,群臣稱賀。
太祖曰;“休咎之徵,雖各以類應,朕德涼薄,烏足以致斯。”
翰林應奉睢稼對曰:
“聖人之德,上及太清,下及太寧,中及萬靈,則膏露降。
陛下恭敬天地,輯和人民,故嘉祥顯著。”
起居注魏觀曰:“帝王恩及於物,順於人而甘露降。陛下寬租賦,減徭役,而百姓歡豫,神應之至,以此故也。”
翰林侍讀學士危素曰:“王者敬養耆老,則甘露降,而松柏受之。
今甘露降於松柏,乃陛下尊賢養老之所致也。
宜告於宗廟,頒示史館,以永萬億年無疆之休。”
太祖曰:“卿等援引載籍,言非無徵。
然朕心存警惕,惟恐不至。烏敢當此?
一或忘鑑戒而生驕逸,安知嘉祥不為災之兆乎!
告諸宗廟,頒之史館,非所以垂示於天下後世也。”
|
洪武三年五月丁巳,鳳翔府寶雞縣進瑞麥一莖五穗者一本,三穗者一本,二穗者十有餘本。
太祖謂廷臣曰:
“向者鳳翔饑饉,朕閔其民,故特遣人賑恤。曾未數月,遽以瑞麥來獻。
借使鳳翔民未粒食,雖有瑞麥何益?苟其民皆得所養,雖無瑞麥何傷?
朕嘗觀自古以來,天下無金革鬥爭之事,時和歲豐,家給人足,父慈子孝,夫義婦德,兄愛弟敬,風俗淳美,此足為瑞。若此麥之異,特一物之瑞耳,非天下之瑞也。”
|
八月丁丑,禮部尚書陶凱等言進膳舉樂。太祖曰:
“古之帝王功業隆盛,治洽生民,上下之間,熙然太和,雖日舉樂,未為過也。
今天下雖定,人民未蘇,北征將士尚在暴露之中,此朕宵旰憂勤之不暇,豈可忘將士之勞而自為佚樂也哉?俟大兵凱還,士卒無戰伐之勞,人民罷轉輸之苦,然後以樂侑膳,未晚也。” |
洪武四年閏三月壬午,太祖閱翰林所撰《武臣誥》文,有“佐朕武功,遂寧天下”之語,即改作“輔朕戎行,克奮忠勇”。
因詔詞臣諭之曰:
“卿此言太過。堯舜猶病博施,大禹不自滿假,朕何敢自侈大之言乎?
自今措詞,務在平實,毋事誇張。”
|
洪武五年六月癸卯,句容縣民獻嘉瓜二,同蒂而生。太祖禦武樓,中書省臣率百官以進,
禮部尚書陶凱奏曰:
“陛下臨禦,同蒂之瓜產於句容。
句容,陛下祖鄉也,實為禎祥。
蓋由聖德和同,國家協慶,故雙瓜聯蒂之瑞獨見於此,以彰陛下保民愛物之仁,非偶然者。”
太祖曰:
“草木之瑞,如嘉禾並蓮、合歡連理、兩岐之麥、同蒂之瓜,皆是也。
卿等以此歸德於朕,朕否德,不敢當之。
縱使朕有德,天必不以一物之禎祥示之。
苟有過,必垂像以譴告,使我克謹其身,以保其民,不至於禍殃。
且草木之祥,生於其土,亦惟其土之人應之,於朕何預?
若盡天地間時和歲豐,乃王者之禎。”
故遂為贊,並賜其民錢而遣之。 |
洪武八年十一月甲戌,甘露降於南郊,群臣咸稱賀,獻歌詩以頌德。
太祖曰:
“人之常情,好祥惡妖。然天道幽微莫測,
若恃祥而不戒,祥未必吉;睹妖而能懲,妖未必皆兇。
蓋聞災而懼,或者蒙休,見瑞而喜,可以致咎。何則?
凡人懼則戒心常生,喜則侈心易縱。
朕德不逮,惟圖修省之不暇,豈敢以此為己所致哉?” |
洪武十八年四月乙未,五色雲再見,禮部請率百官表賀。
太祖諭之曰:
“天下康寧,人無災害,祥瑞之應,固和氣所召。
昔舜有《卿雲》之歌,在當時,有元愷岳牧之賢相與共治,雍熙之治。
朕德不逮,治化未臻,豈可遽以是受賀?
前代帝王喜言祥瑞,臣下從而和之,往往不知省懼,以至災異之來,不復能弭。
蓋誇侈之心生,則戒懼之志怠,故鮮克終,可以為戒。” |
洪武二十一年五月乙酉,五色雲見,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:“雲物之祥,徵乎治世。舜之時形於詩歌,宋之時以為賢人之符。此實聖德所致,國家之美慶也。”太祖曰:“古人有言,天降災祥在德。誠使吾德靡悔,災亦可弭。苟爽其德,雖祥無福。要之國家之慶,不專於此也。” |
洪武二十八年七月戊戌,河南汝寧府確山縣野蠶成繭,群臣賀表。太祖曰:“人君以天下為家,使野蠶成繭,足以衣被天下之人,朕當受賀。一邑之內偶然有之,何用賀為?” |
洪武二十九年正月乙丑,太祖罷朝,從容問左右民間事。禮部尚書閻克新對曰:“聖澤深廣,天下之民各安生業,幸蒙聖治。”太祖曰:“雖堯舜在上,不能保天下無窮民。若謂民皆安業,朕恐未然,何得遽言至治?”克新對曰:“聖德謙虛,不自滿假,則天下之民受福無窮矣。” |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