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戌十二月庚辰,太祖自宣至徽,召故老耆儒,訪以民事。有偷士唐仲實、姚璉者來見。
太祖問之曰:“喪亂以來,民多失業,其心望治,甚於飢渴,吾深知之。”
仲實對曰:“自大軍克復,民獲所歸矣。”
又問曰:“鄧愈築城,百姓怨否?”
仲實對曰:“頗怨。”
太祖曰:“築城以衛民,何怨之有?必愈所為迫促,以失人心。”
即命罷之。
又問:“爾能博通今古,必諳成敗之跡。若漢高祖、光武、唐太宗、宋太祖、元世祖,此數君者,平一天下,其道何如?”
仲實對曰:“此數君者,皆以不嗜殺人,故能定天下於一。
主公英明神武,兼數君之長,驅除禍亂,未嘗妄殺,出民膏火,措之於衽席之上。
開創之功,超於前代。
然以今日觀之,民雖得所歸,而未遂生息。”
太祖曰:“此言是也。我積少而資多,取給於民,甚非得巳。
然曾為軍需所用,未嘗以一毫奉己。民之勞苦,恆思所以休息之,曷嘗忘也。”
仲實對曰:“誠如是,民之生息可待矣。”
太祖曰:“有不便者,盍盡言之。”
仲實等皆拜謝,乃賜諸父老布帛,撫慰之而去。
|
甲辰四月庚子,太祖謂徐達等曰:
“人之行事,固欲盡善。然一時智慮未週,及既行之後,思之有未盡善,亟欲更之,已無及矣。與其追悔於既往,曷若致謹於初。
大抵更涉世故則智明,久歷患難則慮週。
近日紀綱法度粗若有緒,其間有未盡善者,諸公宜執正論,亟為更張。
庶几上下之間,各得其便。
苟有不善,豈徒予之過,亦汝等之責也。”
|
六月戊戌,太祖謂廷臣曰:
“治國之道,必先通言路。言猶水也,欲其長流。水塞,則眾流障遏。言塞,則上下壅蔽。
今予以一人而酬應上下之務,非兼聽廣詢,何以知其得失?
《詩》曰:'先民有言,詢於芻蕘。'夫芻蕘,至賤者也,古人尚取於其言。
況左右、前後之人與共事者,豈無一得之長乎?
諸公有所建明,當備陳之。”
|
戊午,太祖謂諭朝臣曰:
“國家政治得失,生民之休戚系焉。
君臣之間,各任其責,所行未當,速改,不宜有所隱避。
若隱避不言,相為容默,既非事君之道,於己亦有不利。
自今宜各盡乃心,直言毋隱。”
|
洪武元年正月壬午,太祖諭群臣曰;
“忠臣愛君,讜言為國。蓋愛君者有過必諫,諫而不切者,非忠也。
為國者遇事必言,言而不直者,亦非忠也。
比來朕每發言,百官但唯諾而巳。其間豈無是非得失,而無有直言者,雖有不善,無由以聞。
自今宜盡忠讜,以匡朕不逮。若但唯唯,非人臣事君之義也。”
|
二月己未,太祖諭侍御史文原吉等曰:
“比來台臣又無諫諍,豈朝廷庶務皆盡善,抑朕不能聽受,故爾嘿嘿乎?
爾等以言為職,所貴者忠言。
忠言日聞,有益於天下國家。若君有過舉,而臣不言,是臣負君。
臣能直言,而君不納,是君負臣。
朕每思一介之士,於萬乘之尊,其勢懸絕。
平居能言,奏對之際,或畏避不能盡其詞,或倉卒不能達其意。
故嘗霽色以納之,惟恐其不盡言也。至於言無實者,亦略而不究。
蓋見秦漢以來季世末主,護短惡諫,誅戮忠直。
人懷自保,無有為言者。積咎愈深,遂至不救。
夫日月之行,猶有薄食,人之所為,安能無過?惟能改過,便可成德。”
原吉對曰:“陛下此心,即大禹好聞善言,成湯不吝改過之心也。
言而無實,略之不究,尤見天地之量。”
太祖曰:“有其實,而人言之,則當益勉於善。無其實,而人言之,則當益戒於不善。但務納其忠誠,何庸究其差謬。”
|
洪武七年八月辛丑,北平按察司副使劉松言,宛平驛當要道,而驛馬之數與非要道之驛同,宜減他驛馬,以增宛平驛。太祖可其奏。
顧謂侍臣曰:
“驛傳勞逸不均,甚為民弊。松以為言,民獲惠矣。
朕以一身任天下之事,聞見計慮,豈能周遍?
爾等宜體此,竭心為朕訪察民間利病,何事當興,何事當革,具為朕言。
朕當行之,毋為容默,但保祿而已。”
侍臣對曰:“陛下樂從直言,天下之福也。”
|
洪武九年六月壬寅,太祖諭侍臣曰:
“捨己從人,改過不吝,帝王之美事。
故大禹以五聲聽治,為銘於《筍簴》曰:
教我以道者,擊鼓。教我以義者,擊鐘。以事者,振擇。以憂者,擊磬。以獄者,揮鞀。
禹,聖人也,虛己求言,如此之切,故聞善言則拜。
朕樂聞嘉謨,屢敕廷臣直言無諱,至今少有以啟沃朕心者。”
侍臣對曰:“陛下聰明天縱,孜孜為治,事無缺失。群臣非不欲言,但無可言者。”
太祖曰:“朕日總萬幾,安能事事盡善?所望者,左右之臣盡忠補過耳。如卿所言,非朕所望也。”
侍臣頓首謝。
|
十二月丙辰,太祖諭群臣曰:
“朕每事必詳審而後行,既行而又有相妨者,以一人之智慮欲週天下之事情,固知其難當。
事機叢脞,左右之人能竭盡誠意相與可否,豈不事皆盡善,人受其惠?
若固位偷安,默而不言,自謂得計,殊不知百世之下,難逃清議,如張禹、孔光之徒,豈不惜哉?”
群臣皆頓首。
|
洪武十年六月丁巳,太祖諭中書省臣曰:
“清明之朝,耳目外通。昏暗之世,聰明內蔽。
外通則下無壅遏,內蔽則上如聾瞽。國家治否,實關於此。
朕常患下情不能上達,得失無由以知,故廣言路以求直言。
其有言者,朕皆虛心以納之。
尚慮微賤之人敢言而不得言,疏遠之士欲言而恐不信,如此則所知有限,所聞不廣。
其令天下臣民,凡言事者,實封直達朕前。”
|
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戊午,太祖諭兵部試尚書茹瑋等曰:
“朕虛心待人,汝等當思盡言,不宜容默。
天下之事,一人慮之不足,眾人計之有餘。
苟惟依阿承順,無所建明,非有利於天下也。”
瑋等皆頓首謝。
|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