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元年十月辛亥,太祖敕禮官曰: “自古忠臣義士,舍生取義,身歿而名存,有以垂訓於天下後世。 若元右丞餘闕守安慶,屹然當南北之衝,援絕力窮,舉家皆死,節義凜然。 又若江州總管李黼,身守孤城,力抗強敵,臨難死義,與闕同轍。 自昔忠臣義士必見褒崇於後代,蓋以勵風教也。 宜令有司建祠肖像,歲時祀之。” |
十二月丁卯,太祖諭山東所俘楊右丞等曰: “古之忠臣良將臨大事、當大任者,身貴而愈謙,權盛而愈下,敵勝而愈戒。 故能立功於當世,流芳於無窮。 王保保本一孺子,承李察罕餘烈,驟得重權,恢復山東、河南北諸郡, 遽襲王爵,遂萌驕縱之心,豈有豪傑之見? 使其能知禮義,欲為一代中興名將,則必盡忠於元。 幾閫外生殺之權,專之可也。 至於選法、錢糧,必歸之朝廷;重兵在手,攻戰守禦,必盡其心。 若夫成敗利鈍,一聽於天。以此存心,足為忠臣。 使其不能出此,分兵以守要地,多任賢智,去其險邪,釋其私忿,一心公忠, 凡事禀於天子,不失君臣之禮,功成名立,此又其次也。 今王保保不此之務,自除官職,其麾下稱左右丞、參政、院官者,不可勝數, 而各處錢糧皆收入軍中,不供國用。此與叛亂何異? 名雖為元,實則跋扈。 若一旦為敵國所敗,天下後世將謂何? 如是遺臭也,古之賢哲寧如是乎?” |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