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

明太祖寶訓: 卷二[崇教化]-朱元璋

「崇教化」是卷二最後一節,朱元璋這個皇帝好了不起,立國之初,沒有甚麼經濟基礎的時候,人民去讀書嘛,他擔心到人民日子久了沒有新衣服,病了請不起大夫,吃得 不好沒有營養;貧窮老人嘛,他要給他們送些財帛;就違沒錢葬殮的,在旅途上猝死沒能力還鄉的屍體,他都不讓人們草草火化或把屍骨投江,他要朝廷給這些人送 些幫忙,讓死者有尊嚴地入土為安。今天中共建國六十又五年,富甲一方,都未能做到免費教育,更不要說學童衣服膳食和醫療的照顧了!義塚?更加沒有這樣的概念!


[崇教化]-朱元璋
六月辛巳,令民間立義塚,太祖諭禮部臣曰:

古者聖王治天下,有掩骼埋胔之令,推恩及於朽骨。
近世狃於胡俗,死者或以火焚之,而投其骨於水,孝子慈孫於心何忍?
傷恩敗俗,莫此為甚,其禁止之。
若貧無地者,所在官司擇近城寬閒地為義塚,俾之葬埋。
或有宦遊遠方不能歸葬者,官給力費,以歸葬之。”

洪武十七年十一月庚午,太祖謂禮部臣曰:
近命遼東立學校,或言邊境不必建學。夫聖人之教,猶天也。
天有風雨、霜露,無所不施,聖人之教,亦無往不行。
昔箕子居朝鮮,施八條之約,故男遵禮義,女尚貞信。
管寧居遼東,講詩書,陳俎豆,飾威儀,明禮讓,而民化其德。
曾謂邊境之民,不可以教乎!
夫越與魯相去甚遠,使越人而居魯久,則必魯矣。魯人而居越久,則必越矣。非人性有魯越之異,風俗所移然也。況武臣子弟久居邊境,鮮聞禮教,亦恐漸移其性。今使之誦詩書,習禮讓,非但可以造就其才,他日亦可資用。” 

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己酉,播州、貴州宣慰使司並所屬宣撫司官各遣其子來朝,請入太學。
太祖敕國子監官曰:

移風善俗,禮為之本,敷訓導民,教為之先。
故禮教明於朝廷,而後風化達於四海。
今西南夷土官各遺子弟來朝,求入太學,因其慕義,特允其請耳。
爾等善為訓教,俾有成就,庶不負遠人慕學之心。”

洪武二十七年三月癸亥,有儒士初授知縣,陛辭,

太祖問之曰:“試官蒞民之道,何先?”

對曰:“教化為先。”

曰:“教化何施?”

對曰:“獎勸之。”

太祖曰:“治民固以教化為本,而身又為教化之本。
長一邑則係一邑之望,民率己以為則,己身不正,民將何法?
雖多為獎勸,彼不見信,故曰以身教者從,以言教者訟。爾其試之。”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