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

明太祖寶訓: 卷三[纳谏]-朱元璋

[纳谏]-朱元璋

辛丑七月甲子,太祖視事東閣。時天熱坐久,汗濕衣,左右更衣以進,皆經浣濯者。

參軍宋思顏曰:
臣見主公躬行節儉,舊衣皆浣濯更進,禹之惡衣服,誠無以加矣,真可以示法於子孫也。
臣思主公今日如此,而後或不然,願始終如此。”

太祖喜曰:
思顏之言甚善。他人能言,或惟及於目前,而不能及於久遠。
或能及其已然,而不能及於將然。
今思顏見我能行於前,而慮我不能行於後,信能盡忠於我也。”

乃賜之幣,以彰其直。复謂思顏曰:
汝在前朝頗有善譽,為主者不能知汝。及歸於我,數進讜言,斯固可嘉。”

思顏又曰:“近句容有虎為害,公既遣人捕獲之,今豢養民間,飼之以犬,無益。”

太祖欣然,即命取二虎並一熊皆殺之,分其肉賜百官。


甲辰三月戊辰,太祖禦戟門,省臣以所定官制班次圖進。
太祖覽畢,因論及選諫議之官,曰:

論道經邦,輔弼之臣。折衝禦侮,將帥之職。論思獻納,侍從之任。激濁揚清,台察之司。此數者,朝廷之要職也。
至於繩愆糾繆,拾遺補過,諫諍之臣,尤難其人。
抗直者或過於矯激,巽懦者又無所建明。
必國爾忘家、忠爾忘身之士方可任之。
不然,患得患失之徒,將何所賴也。”

洪武元年正月己卯,太祖諭群臣曰:

吾觀史傳所載歷代君臣,或聰明之君樂聞忠讜,而臣下循默姦、不盡其誠者有之。
或臣下不欺,能抗言直諫,而君上昏愚驕暴、飭(飾)非拒諫者有之。
臣不諫君,是不能盡臣職。君不受諫,是不能盡君道。
臣有不幸言不見聽而反受其責,是雖得罪於昏君,然有益於社稷人民也。
若君上樂於聽諫,而臣下善於進諫,則政事豈有不善,天下豈有不治?
乃知明良相逢,古今所難。”








洪武六年三月乙卯,太祖謂群臣曰:

昔唐太宗謂,人主自賢,臣不匡正,慾不危敗,豈可得也?
朕觀湯以從諫弗咈而興,紂以飾非拒諫而亡,興亡之道,在從諫與咈諫耳。
大抵自賢者必自用,自用,則上不畏天命,下不恤人言,放僻邪侈,不亡何待?
從諫者則樂善,樂善,則正人日親,憸人日遠,號令政事必底於善,故未有不興者。
太宗英傑之主,有見乎此,納言如流,小大必採,故能致貞觀之治。
朕於卿等深有所望,勿懷顧忌而忘盡言。”

洪武八年五月庚申朔,太祖謂侍臣曰:
人君深居高位,恐阻隔聰明,過而不聞其過,闕而不知其闕。
故必有獻替之臣、忠諫之士日處左右,以拾遺補闕。
言而是也,有褒嘉之美;言而非也,無譴責之患。
故人思盡職,竭其忠誠,無有隱諱。
如此,則嘉言日聞,君德日新,令聞長世,允為賢明。
至若昏庸之主,吝一己之非,拒天下之善。
全軀保祿之臣,或緘默而不言,或畏威而莫諫。
塞其聰明,昧於治理,必至淪亡而後已。
由此觀之,能受諫與不能受諫之異也。”

洪武九年六月甲申朔,太祖諭侍臣曰:
朕觀往古,任智自用之君,飾非拒諫,多取滅亡。
成湯改過不吝,故為三代盛王。唐太宗屈己從諫,亦能致貞觀之治。此皆後世罕及也。
人君苟能虛己以受言,人臣能盡忠以進諫,則何事業不可成哉!

洪武十五年八月己丑,山東肥城縣知縣許好問言:

報國莫知(如)薦賢,獻忠莫如進諫。臣既不能薦賢以報國,敢不進言以獻忠?
有天下八百年,秦並周為正統,合四十餘年而漢興。
漢有天下四百餘年。隋平陳,混一天下,甫二十九年而唐興。
唐有天下二百八十八年。元起沙漠,入主中國,混一天下,八十餘年,而聖朝隆興。
先儒雲,凡能混一天下,不及百年,皆為迭興之閏位,
乃知秦為漢閏,隋為唐閏,元為國朝之閏,亦已明矣。
伏願陛下慎刑罰,昭勸懲,緩差徭,容直諫,致中和,以丕顯文明之治,
則皇祚傳之萬世,聖子神孫承繼於無窮矣,豈特八百年而已哉!”

太祖曰:
治亂相因,盛衰有時,雖出於氣運一定之數,然亦由人事之所致也。
其間保民致治,國祚靈長,未有不由創業垂統,為子孫繼述之基本。
其所以速致亂亡者,必反是。鑑之往古,事有可徵。
要之祈天永命,固有其道,修德慎罰,亦一端耳。
好問所言,頗合朕意。”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