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元年六月戊辰,大雨。先是,太祖因久旱,日減膳素食,宮中皆然,俟天雨复膳。既而雨,群臣請複膳,太祖曰: “亢旱為災,實吾不德所致。今雖得雨,然苗稼焦損必多,縱肉食,奚能甘味?” 廷臣對曰: “昔武王克商,屢獲豐年,詩人頌之曰:'綏萬邦,屢豐年。' 主上平海內,拯生靈,上順天心,下慰民望,而憂勤惕厲,感茲甘雨,豐年之祥,其有兆矣。” 太祖曰: “人事邇,天道遠,得乎民心,則得乎天心。 今欲弭災,但當謹於修己,誠以愛民,庶可答天之眷。” 乃詔免民今年田租。 |
“近京師火,四方水旱相仍,朕夙夜不遑寧處。 豈刑罰失中,武事未息,徭役屢興,賦斂不時,以致陰陽乖戾而然耶? 卿等同國休戚,宜輔朕修省,以消天譴。” 參政傅瓛對曰: “古人有言: 天心仁愛人君,則必出災異以譴告之,使知變自省。 人君遇災而能警懼,則天變可弭。 今陛下修德省愆,憂形於色,居高聽卑,天實鑑之。 顧臣等待罪宰輔,有戾調燮,貽憂聖衷,咎在臣等。” 太祖曰: “君臣一體,苟警懼,天心可回。卿等其盡心力,以匡不逮。” |
洪武四年十月庚辰朔,太祖謂省臣曰: “祥瑞災異,皆上天垂象。然人之常情,聞禎祥則有驕心,聞災異則有懼心。 朕嘗命天下勿奏祥瑞,若災異即時報聞。 尚慮臣庶罔體朕心,遇災異或匿而不舉,或舉而不實,使朕失致謹天戒之意。 中書其行天下,遇有災變,即以實上聞。” |
洪武十四年九月丙午,太祖諭四輔臣王本等曰: “天道福善禍淫,不言而見,君有德則降祥以應之,不德則降災以警之。 故天之於君,猶父之於子,子不善而父警之,安敢不懼? 蓋謹懼無違,猶慮有非常之災;若恣肆不戒,豈能免當然之禍! 朕與卿等皆當慎之。” |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