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興學]這一篇又是精采的一篇,想不到一個出身這麽寒微的平民皇帝,自己少時沒機會受教育當上皇帝之後都這麼認真辦教育,不只辦學校那麼簡單,還擔心莘莘學子遠來學習日子久了衣服不夠,營養不良,病了沒錢找大夫醫病。
[興學]-朱元璋
洪武二年三月戊午,詔增築國子學舍。初,即應天府學為國子學。
至是,太祖以規制未廣,諭中書省臣曰:
“太學育賢之地,所以興禮樂,明教化,賢人、君子之所自出。
古之帝王。建國君民,以此為重。
朕承困弊之餘,首建太學,招徠師儒,以教育生徒。
今學者日眾,齋舍卑隘,不足以居。
其令工部增益學會,必高明軒敞,俾講習有所,遊息有地,庶達材成德者有可望焉。” |
十月辛巳,太祖諭中書省臣曰:
“學校之教,至元其弊極矣。
使先主灰冠禮樂之教號為夷狄,上下之間,波頹風靡,故學校之教,名存實亡。
況兵變以來,人習於戰鬥,惟知干戈,莫識俎豆。
聯恆謂治國之要,教化為先。教化之道,學校為本。
今京師雖有太學,而天下學校未興,宜令郡縣皆立學,禮延師儒,教授生徒,以講論聖道,
使人日漸月化,以復先王之舊,以革污染之習。此最急務,當急行之。” |
洪武六年正月庚申,禮部奏增廣國子生。太祖曰:
“須先擇國子學官。師得其人,則教養有效,非其人,增廣徒多何益?
蓋瞽者不能辨色,聾者不能辨聲,學者而無師授,亦如聾瞽之於聲色。
朕觀前代學者出為世用,雖由其質美,是亦得師以造就之。
後來師不知所以教,弟子不知所以學,一以記誦為能,故卒無實。
今民間俊秀子弟,可以充選者雖眾,苟無端人正士為之模範,求其成材,難矣。
故曰:'務學不如務求師。'
今祭酒乏人,卿等宜為朕詢採天下名士通今博古、才德兼備、宜為人師者,以名聞。” |
洪武八年三月戊辰,命國史台官選國子生分教北方,太祖諭之曰:
“致治在賢,風俗本乎教化。
教化行,雖閭閻可使為君子;教化廢,雖中材或墜於小人。
近北方喪亂之餘,人鮮知學,欲求方聞之士,甚不易得。
今太學諸生中,年長學優者,卿宜選取,俾往北方各郡分教,庶使人知務學,人材可興。”
於是選國子生林伯雲等三百六十六人,給廩食、賜衣服而道之。 |
洪武十五年四月丙戌,詔天下通祀孔子,賜學糧,增師生廩膳。
太祖諭禮部尚書劉仲質曰:
“孔子明帝王之道以教後世,使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綱常以正,彝倫攸敘,其功忝於天地。
今天下郡縣廟學並建,而報祀之禮止行京師,豈非闕典?
卿與儒臣其定釋奠禮儀,頒之天下學校,令以每歲春秋仲月通祀孔子。” |
北平、陝西、山西、山東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福建之人,
在監三年以上者,人五錠;二年,人二錠。俾制冬衣。
復命工部於國子監前造別室一區,凡百餘間,具灶釜、床榻以處諸生之有疾者,令膳夫二十人給役。
侍臣進曰:“陛下作興學校,推心憫下,無所不至,從古未有。”
太祖曰:
“諸生去鄉土,離親戚,遠來務學,日久衣必敝。
或有疾,無人具湯藥。朝廷作養之,必使之得所,然後可必其成材。
蓋天生人材,皆為世用,人君育材,當有其實。
惟能有以作養之,則未有不成材者也。”
|
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戊寅,命禮部頒書籍於北方學校。
太祖諭之曰:
“農夫舍耒耜,則無以為耕;匠氏舍斤斧,則無以為業;士子舍經籍,則無以為學。
朕嘗念北方學校缺少書籍,士子有志於學者,往往病無書讀,向嘗頒與《四書》《五經》,其它子史諸書未賜予,宜於國子監印頒。有未備者,遣人往福建購與之。”
|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